今天是2024年10月06日 距离

IIE苏州展览会还有 9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媒体中心
组委会联络处

苏州兰普林特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苏州励扬展览有限公司
地  址:苏州市高新区珠江路100号
电  话:0512-81665463
手  机:18963653303
邮 箱:IIE@IIESZ.com
联系人:项目负责人
QQ:867982955

行业新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

来源:IIE国际工业智造展览会 日期:2024-03-11 17:00:42 人气:683

苏州.png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万亿之城”增至5座……过去一年,江苏发展成绩单可圈可点,具备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条件和能力。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接下来,江苏将继续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做示范,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景。

前瞻布局,启动未来产业发展引擎
科技创新为江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源头动力,而要最大限度发挥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作用,选择“未来可期”的潜力赛道至关重要。据了解,目前南京、苏州率先建设了未来产业先导区,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虚拟现实、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新劳动工具代表,也是各地引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要目标。近日,总投资20亿元的XREAL智能AR眼镜光学显示模组研发制造项目落户昆山开发区,新款Air2 Ultra智能AR眼镜中国区发布会同步举行。XREAL致力于AR终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AR眼镜全球出货量市场占有率超50%。此次落户的项目主要从事AR眼镜核心光学显示模组的研发制造,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AR眼镜光学模组350万套,实现年销售额105亿元。
江苏超前谋划、积极布局,在2023年11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地围绕未来产业出台多项政策举措,以前沿技术能力供给引领新场景、创造新需求,构建全链条未来产业生态。全方位服务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支持紫金山实验室承担移动信息网络等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太湖和钟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设云龙湖实验室……江苏正用科技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释放澎湃的新质生产力。
数字赋能,释放“智”造乘数效应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发展未来产业,也要推动传统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走进江苏中天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在爱尚(ASUN)工业互联网运营指挥中心大屏前,各项数据映入眼帘,全面、实时的经营数据及强可视化的展示方式令人眼前一亮。标识注册总量、解析总数、企业接入数、设备总数、产业指数等数字不时跳动,综合检测分析供应链管理、运营管理、仓储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环节的关键指标,辅助掌控线缆、船舶、新能源、化工等行业领域运行态势,实现“一码联万物、一屏掌产业”。
“作为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排头兵,中天互联积极响应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这不仅能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还有助于拓展业务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江苏中天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时宗胜表示,公司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创新,形成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制造各行业的应用。目前中天互联从生产、设备、品质、物流等多个维度入手,已经赋能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纺织化纤、新能源、机械装备等21个细分行业,与各行各业共同绘制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图景。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作为央企中国电子旗下主责主业重点聚焦‘工业互联网+双碳’的三级子公司,中电山河数字科技(南通)有限公司重点聚焦行业数据空间、数字化能碳管理领域,与企业有着天然的沟通、互动优势,更容易深度挖掘企业痛点与需求,面向工业互联网行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中电山河副总经理李华表示。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江苏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激发“从0到1”的原始创新潜能,增添“从1到100”的工程化产业化动能,汇聚“从100到10000”的放量突变势能,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推进紫金山实验室承担移动信息网络等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争取太湖和钟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快建设苏州实验室和云龙湖实验室。推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引领性发展,加强环太湖、南京、徐州“三大科创圈”建设。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围绕新领域新赛道部署40项科技重大攻关、80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健全技术转移体系,推广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经验,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质优。江苏要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实施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持续打造“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坚持以未来产业开创产业未来,围绕前沿技术、示范企业、科创园区、应用场景、标准规范等展开部署,开辟未来网络、量子、生命科学、氢能和新型储能、深海深地空天等未来产业新赛道。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围绕50条重点产业链,实施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力争在前沿新材料、高端芯片、重载机器人、关键装备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推动工业母机、工业软件等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争创一批国家级制造业领航企业,新创一批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立重点产业链标准体系,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标准建设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着力构建新型电力装备等世界一流、高端装备等国际先进、航空航天等全国领先的集群方阵。

新质生产力的本底是绿色生产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底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构建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加快绿色低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促进绿色低碳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突出生产载体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和生产管理数字化,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施钢铁、石化、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发展绿色服务业,培育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和新业态,着力提升服务业品质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促进商贸企业绿色升级,培育一批绿色商贸流通主体,实现物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发展。有序发展出行、住宿等领域共享经济,打响“水韵江苏”“绿美江苏”生态旅游品牌。壮大绿色能源产业,以江苏沿海地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抓手,有序衔接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下降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提高,稳步发展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加快沿海可再生能源发展示范区、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

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大力培育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绿色经济新动能,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提升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建设一批绿色环保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大型绿色环保领军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前瞻布局虚拟现实、增材制造、量子通信、氢能、固态电池等未来绿色产业,探索发展面向碳中和的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生物转化、液化驱油、矿物封存、有机化学品和燃料制造、高值无机化学品生产等零碳负碳技术产业。

优化经济政策工具箱。立足江苏碳达峰碳中和“1+6+13”政策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加快形成多方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扩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供给,积极构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引导更多金融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支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促进绿色金融市场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等实现联动发展。

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大力开展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完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等绿色产品,开展家电、消费电子产品等以旧换新。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绿色低碳基础知识,培育全民加强节约意识和习惯,深化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创建行动,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理念,鼓励居民优先购买使用节能节水器具,减少塑料购物袋等一次性物品使用,倡导步行、公交和共享出行方式,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新质生产力的本务是革新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大力推进首创新改革、引领性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企业和基层活力。要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加快要素资源跨境整合配置,助力江苏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为全国发展探路”的自觉,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准确把握“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性特征,推动重点改革联动突破、配套改革同向发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示范带动,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短板和制度性约束。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聚焦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入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推进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试点,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高效配置。深入实施《江苏省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深入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各项政策举措,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培育一批标杆民营企业。全面推进新一轮开发区审核目录修订工作,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来统筹安全与发展,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不断提升中国及江苏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与带动力。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持续开展“走进跨国公司总部”行动、外资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和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三年行动。要全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深度开展“百展万企拓市场”行动,打好“促稳”组合拳,跑出“提质”加速度。要在制度型开放上力求更大突破,深入开展江苏自贸试验区实施提升战略三年行动,加强自贸试验区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重大平台的联动改革、联动开放、联动创新。要深化“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扎实推进丝路贸易促进、重点合作园区提升两大计划。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落实落细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更多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打造“一企来办”综合服务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本源是人才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动力源泉。回顾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其实就是社会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有赖于人的发展,因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生产活动的承担者,新质生产力的本源是人才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因而培养造就一大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完善工作机制。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探索人才和科技项目融合贯通,一体打造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科技人才雁阵。健全完善科技型龙头企业的人才自培养机制,支持企业建立大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鼓励企业开展或参与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重点引进经营管理“领头雁”、研发创新“智囊团”、专业技能“主力军”三个方面紧缺产业人才。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全职和柔性引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大力发掘和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形成科技人才成长梯队,通过政策出台和坚持引育并举,为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畅通科研端与产业端之间的人才旋转门机制,健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探索建立科研端和产业端互认互通的科研评价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内的科研人员保留原有身份到企业专门从事产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间的流动。依托产学研平台探索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扩大复合型人才供给。拓展全球人才吸引渠道,鼓励设立面向“海外引才”的专项政策和差异化举措,重点支持高水平的高校、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海外协同设立先进技术研究院和离岸创新创业中心,吸纳全球高水平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参与研发生产工作。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引导高校创新专业培养体系,加快人才自主培养步伐。“双一流”高校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培养领跑国际的拔尖创新青年人才,地方高校则应结合自身优势,着力探索行业应用领域的未来产业卓越工程师和行业技术专家的培养。改进高校教师考核制度,按照工学、医学、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指标。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出台跨业界、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方案,整合教学资源,打破学院、学科壁垒,增设应用性交叉学科专业,构建培养贴近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符合生产性服务业、适应多元应用场景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改进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方式。更大力度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完善支持政策,创新支持方式。构建科学、技术、工程专家协同创新机制。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建立多元技能鉴定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技术鉴定的评定标准。

健全分配机制。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产权激励制度,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加大对人才在科技研发、项目承包、创业、兼职、流动等活动中的法律保护力度。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设立人才社会保障基金,建立重要人才政府投保制度。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分红制度。构建数据要素收益分配机制,重视数据要素的产权保护、产权分割和产权收益,促进与其他要素自由组合赋能创新活力。立法保障数据要素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各个环节、各个主体的合法利益。完善数字劳动贡献的支持政策及制度,包括数字税收支持、数字人才津贴、数字技术科技奖励等;企业层面要完善数字资本收益分配、数字技术入股、数字人才持股计划、期股期权制等。

多边形炫丽风科技会议公众号推图.png